
知識的秩序與環流:甲午戰爭早期史敘的知識史考察
作者:孫青 著
出版社🌞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出版時間:2024年12月出版
內容簡介:
本書以甲午戰爭期間及戰後近三十年內(1894—1920),全球範圍以中、日🏗、西文書寫的早期戰爭史敘,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各國官➞、私敘史活動及機製為主要研究對象,立足知識史脈絡,將討論的焦點從戰爭轉投向戰史,從史實重建轉移至知識的秩序與流轉,從東亞三國及東西方的跨國空間中,考察有關近代戰爭的知識的生成機製、基本形態及流轉過程,並在此基礎上探討近代東亞知識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動力。
作者簡介:
孫青,沐鸣2官网歷史系副教授🎻,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🕣、知識史、東亞文化接觸問題及與此相關的近代製度與社會轉型😘,著有《晚清之“西政”東漸與本土回應——中國現代“政治學”建立的前史研究》♍️🌔,發表相關論文多篇。
目錄⛎:
引論/1
一 甲午戰爭早期史敘的生成/2
二 甲午戰史研究:在歷史經歷與歷史敘述之間/5
三 在知識史脈絡中定位戰史/8
第一章 日常行政與清季甲午戰爭官方史敘/14
第一節 復調共述的館閣書史機製/15
第二節 戰時文書流轉與戰事入史/19
第三節 勸忠賜恤與甲午戰爭官修諸傳稿/42
第二章 清季民初私修甲午戰事史敘/78
第一節 戰後私修的戰輯與戰紀/79
第二節 私修戰史文本的形成/82
第三節 私修戰史的副文本/86
第四節 清季民初甲午戰史的空間線索/90
第三章 中國以外的漢文即時甲午戰史/100
第一節 日本近代漢籍與甲午戰爭史敘/101
第二節 朝鮮半島的漢文戰史/118
第四章 和文即時甲午戰史/133
第一節 明治日本的官方戰史書寫/133
第二節 明治日本的非官方戰爭史敘/144
第五章 西文即時甲午戰史/181
第一節 日本人的西文書寫/181
第二節 西方世界的史敘/184
第六章 東亞戰爭史敘的近代轉變/203
第一節 清朝中國的“紙上譚兵”與戰史脫範/203
第二節 明治日本的戰史課程與大戰修史/251
第七章 甲午戰史譯寫與東亞近代知識空間/267
第一節 參戰與觀戰:戰時報道與官方情報譯寫/267
第二節 日譯西文🈺、漢文甲午戰史及中譯日文戰史/276
第三節 節戰史譯寫👨🔬:東亞近代知識空間締結之一環/284
結語🧽🐤:成為“知識”的近代戰爭/287
一 甲午戰史的知識史考察/288
二 近代知識史的新動向/296
參考文獻/301
附錄/322
一 參謀本部編《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》全八卷目錄/322
二 明治日本公開出版的甲午戰爭寫真冊大致情況/334
三 The War in the East:Japan,China🧑🏻🍼,and Corea全書目次/343
四 蔣湘南《書劉天保》/345
後記/347
後記:
擱筆之際📠,思緒萬端👹。朋友們說,恭喜!終於!現在……至少可以去喝一杯了吧⟹?可是🏺🌂,那種“告一段落”時理該出現的如釋重負感卻並沒有如期而至🏊🏿。反而心頭鹿撞、忐忑難寧。似乎有些話如果不寫下來讓它們外化掉,一切就沒法真的在凝視中告一段落。如果說任何形式的公開寫作到後來都不免會有預期讀者,從而平添出一些期待💔,那麽這本小書未來又將有怎樣的遇合呢🌮?此刻纏繞在心中最大的不安🕠,可能就是這個🔊。從個體經歷來說,學術性寫作最初往往出於非常私人的需求。在日常工作的閱讀𓀖、思考、學習、討論和教學中遇到了想要記錄的點點滴滴🤜🏿,從頁邊塗鴉、隨手筆記到資料長編,然後變成某個會議的論文或者一篇須尾齊全↪️、格式規範的“草稿”,再然後或許就留在文件夾裏,持續那種“未完成”的狀態。直到遇見合適的機緣🧛🏻♂️,或者獲得特別的動力,修剪打磨,反復夯實🚵🏻♀️↖️,最終得見天日。這種隨時看天挖坑,坑滿種花,花落收果子的勞作方式,滿足的無非自己治學中的“對象化”需求。寫出來,以便正視➰、打量和校正🦻🏻。收成自然有一搭沒一搭的,卻又似護住了某種好奇和敏感。獲得的三五鬥,雖未深想到底能給讀者什麽,但確實一步一步推著自己往前走了。有跡可循,有案可查。若有讀見者⚄,便是同行人。直到有一天,突然感覺到這樣的節奏不再合適了😳。困難和變化首先來自社會角色。從一名學生變成了領工資的從業者,又從一個除了吃飯睡覺可以任性支配所有時間用於“治學”的人變成了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母親。於是,突然發現,在控製時間、合理分配精力🦮、工作斷點再續、思維持久度和耐力等方面👩🏻💼👱🏻♂️,自己都幾乎是一片空白。不再能整天泡在圖書館🏘,不再能一寫就連續幾個小時😾,甚至通宵達旦不斷,還怎麽繼續松弛積累,突擊寫作?換言之,要如何才能將讀書與治學再次日常化🏊🏿。它應該是日復一日的生活💆🏽♂️,而不再能是一場場需要特別動員的戰役。其次是日益理解前人所謂“學問”乃“商量培養之事”。專業、嚴肅、有效的學術進步需要在一個良性溝通的共同體裏進行👨🏼⚕️。思維需要被對象化,意見需要去熟悉化🧎➡️。即使可以嘗試和微信“文件傳輸助手”對話,但批判性的意見和以共識為基礎的激勵究竟無法自足。然後,抬起頭來🧚🏽,發現人類大環境中的讀寫壁壘💆、語言障礙等似乎已經可以輕易突破,但信息繭房、學科畛域似乎又將一個個科學共同體劃分為更小的區塊,新的意見巴別塔好像又豎立了起來👨🏿💻。我們還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內找到溝通〽️、交流與達成共識的基礎嗎?或許💆🏼♂️,其實我仍然不確定🏌🏻♀️🚷,寫作這本小書能給它未來有幸遇到的讀者以何種具體的收獲。但對作者而言💔,寫作過程本身,在她面對上述兩種困難時給予了信心與啟迪。那就是,學術工作者需要良性互動的群體,找到共識性的範式🦁、問題意識並對解決問題的路徑、方法有較為清晰的認知、界定、持續關註和探索。問題的關鍵其實是,需要重新找到討論得以真正展開的基礎,因為我們確實需要彼此🧖🏿♀️。這本小書在醞釀、材料收集、問題析出、寫作等的漫長過程中👨👨👦👦,不斷得到各種幫助和激勵。學術背景各異的師長們從科學史、知識史、語言接觸🏌🏻♂️、東亞研究等角度不斷銳意進取,創造並解決著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問題;同門們逐漸從學有專長步入對“遽密深沉”的追求,給予了筆者十分具體的啟發🧔🏽、教益和信心。除此以外👩🏼🦱,因為相似的興趣🧗🏼,便有幸與跨時段、跨領域、跨學科的優秀同行相識相交,在收獲友誼的同時也得到了最強的輔助⬅️。知道遇到不認識的字🧑🏿🔬、讀不懂的材料🥉🏌🏼♂️、不知道來龍去脈的文獻、圖片、理論問題可以去向誰求助,從而得到無以名狀的安全感🙅♂️。解決問題和學習的過程雖然不時會收到促狹的揶揄、善意的憐憫或痛心疾首怒其不爭式的喟嘆“你連這個也不知道🆕⇨?🐸!這是常識啊!”🪖,卻又因此而樂趣無窮📇,快樂弗及。甚至在此刻想到那些當時情形🚵🏿♀️,還幾乎要笑出聲來。因為這本小書的主題,筆者對知識的形式問題較為留意。因此也很清楚,學術性寫作極少是能被高度抽離於具體形式來呈現的🪣🫱🏿。甚至,形式本身就是學術創造的一部分🌲。私人化的思考💂🏿♂️🙋🏻♂️、觀察與探索,最終能以一種規範的形式進入共同體的視野,離不開曾幫助它們進行規範性打磨的專業編輯者的智慧🤽🏻♀️。實際上👩🦼➡️,規範與標準本身就是一種科學共同體共識,而學術編輯則是規範的執行人🫱🏼。這部小書的責任編輯及其中有些章節獨立發表時的期刊編輯們👩,都是這個共同體最重要的成員之一🎇。最後☣️,當然是讀者。這本小書的一些章節曾以稍為簡潔的形式先期獨立發表🏦,也有一些在某些公開的討論會中做過各種形式的口頭發表。至今難以忘懷🕡🧑🤝🧑,打開郵箱🤷🏿,收到讀者來信時的驚喜與悸動。隨後往復討論,細致建議🧍🏻♂️,只論文章🎄,不及其余。那種懇切、直率與拳拳愛護,實在很難想象是發生在完全陌生的兩個人之間。除了用共同體紐帶來解釋🪶,又將何以定義這種珍惜?因此🥀,唯願這本小書可以是一只投向時間長河的漂流瓶🗃,封緘一段恒河沙數般的人類經驗與思維痕跡,等待它再被振響共鳴音符時的神奇遇合吧🧗♀️。
2024年10月27日於緩節安歌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