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務/職稱👩🏽💼:副研究員
辦公地點:光華樓西主樓1716
電話🧎♀️:65791096
Email🚶🏻♀️➡️:linchaochao@fudan.edu.cn
研究方向:中國當代史(中華人民共和國史)
林超超,女❓,1986年2月生😥,福建福州人⚈,現為沐鸣2平台副研究員👘🧚🏼♂️。
2004年9月—2008年6月,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基地班🙇,獲歷史學學士學位。
2008年9月—2013年6月,沐鸣2平台中國近現代史專業(碩博連讀)🐈⬛,獲歷史學博士學位🌟。
2013年12月—2021年2月,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👩🎨,助理研究員🙆、副研究員🛎。
2021年3月至今©️👨🏼💼,沐鸣2平台🛌🏼,副研究員👬🏻。
《動員與效率:計劃體製下的上海工業》🏄🏿♂️🧙🏼♂️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6年🙇🏽♀️💂🏿♀️。
1.《新國家與舊工人:1952年上海私營工廠的民主改革運動》,《社會學研究》2010年第2期🕵️♂️;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·中國現代史》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。
2.《中共對城市的接管與改造——一個初步的研究回顧與思考》,《中國當代史研究》第2輯🙇🏽♀️,九州出版社,2011年。
3.《合法化資源與中國工人的行動主義:1957年上海“工潮”再研究》,《社會》2012年第1期🧑🏿🦰;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·工會工作》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。
4.《生產線上的革命:1950年代上海工業企業的勞動競賽》,《開放時代》2013年第1期;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·中國現代史》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🏉。
5.《“大躍進”後的產能過剩與城市工業的增效改革》,《史林》2014年第3期。
6.《20世紀60年代中國工業托拉斯的興起及其體製困境》🙏🏼,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2015年第1期🏫🌝。
7.《新中國工人新村建設與上海典型》,《現代上海研究論叢》,總第12期🫄,2015年10月🫙。
8.《蘇聯經濟核算製與中國計劃經濟》,《史林》2016年第1期📐。
9.“The Rise of Industrial Trusts in China and Their Systematic Predicaments in the 1960s”,《面向2050年的上海戰略願景(英文版)》,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💓👨🏻🦲,2016年🦹🏿♀️。
10.《合法化資源的流轉與佘山植物園的興廢——基於“大躍進”前後征地糾紛的歷史社會學分析》,《中國研究》2014年秋季卷,總第20期,2016年6月。
11.《“土洋之爭”🧗🏻:技術革命的願景與現實》🩵,《史林》2017年第5期;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·經濟史》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。
12.《“地方史”研究路徑的回顧與前瞻——關於中共地域史研究的一種思想與理論資源》,《中共黨史研究》2017年第10期。
13.《“大躍進”時期上海街道工業的定位與轉型》🧜🏻,《中共黨史研究》2018年第8期👇🏽。
14.《中國勞模製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——以陸阿狗和他的模範小組為例》,《上海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2018年第6期;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·工會工作》2019年第1期全文轉載⛹🏼♂️。
15.《一九五六年前後的自由市場政策與城市商品供應》🤽🏻♀️,《中共黨史研究》2019年第1期。
16.《20世紀5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實證研究》,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2019年第5期🏄🏽♂️。
17.《新消費倫理的建構及其製度邏輯(1949—1956)——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》🧖🏼♂️,《史林》2021年第6期。
18.《20世紀50年代的職工儲蓄動員與現代國家建設》,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2022年第1期。
1.《發現失落的歷史——評介The Gender of Memory: Rural Women and China's Collective Past》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(臺灣)🦧,總第20期,2012年12月。
2.《口述歷史做到了什麽:搶救小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》🤶🏻,《上海書評》2017年10月30日⛲️。
3.《評〈再造與自塑〉: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》⚇,《澎湃新聞·上海書評》2020年9月11日🕖。
4.《近代中國慈善的本土化敘事》,《讀書》2022年第8期☸️。
1.《“大躍進”後上海工業過剩產能的轉移》,《東方早報》2014年9月30日🛂,第B13版👨🏻🌾🧑🏻🔬。
2.《社會主義托拉斯為何“夭折”😆?》,《經濟學家茶座》👭🏻,總第70輯🦤,2016年1月。
3.《工人新村💚,超越居住形式的社會意義》,《上海觀察》2017年1月1日。
“階級身份與上海工人的物質生活研究(1949—1965)”,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,已結項‼️。
2014年10—11月🈲,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學者。
2020—2021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。